张新笛,1997年7月出生,现任丹东市人民检察院四级检察官助理。曾获辽宁省优秀共青团员、全省刑事检察“青训营”优秀学员、丹东市十佳公诉人等称号。
当荣誉证书捧在手中时,指尖触碰到的是纸张的温润,心中涌动的是万千感慨。作为一名入职刚满四年的刑检新人,能在全省公诉精英的角逐中脱颖而出,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滋养我成长的丹东检察这片沃土,属于那些在传承路上为我点亮前行的灯塔、托举我飞翔的双手。
榜样如炬,照亮刑检初心之路
丹东检察机关曾涌现出5名全国优秀公诉人,20余名全省优秀公诉人,而我所在的第一检察部,就有6人获得过全省优秀公诉人称号。言传身教,润物无声。当看到前辈们对法条解释信手拈来,对参考案例如数家珍,对法律分析侃侃而谈时,刑事检察的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成为一名优秀公诉人的信念就像一颗春天的种子,无需精心呵护,也将自然生发。在这样比学赶超的部门氛围下,参加公诉人竞赛也成为每个新人必经的修炼之路。从丹东公诉人竞赛到全省公诉人竞赛,是身边前辈对公诉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激励着我不断向光而行。
师者如灯,指引专业成长航向
两个半月的备赛时光,是全国优秀公诉人王聪与全省十佳公诉人付浩两位教练用智慧与汗水铺就的成长阶梯。付浩教练的严谨细致体现在每一份备考计划的精准把控中,他总能在我思维盲区处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王聪教练的春风化雨则渗透在每一次谈心谈话里,她用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化解我的焦虑与迷茫。一沓沓厚重的卷纸,一次次犀利的点评,一声声温暖的安慰,他们用专业的能力、丰富的经验、无私的分享以及真诚的帮助,诠释着丹东公诉的传承精神,也成为了我们选手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战友如盾,凝聚并肩作战力量
在两个半月的备赛过程中,丹东的11名参赛选手与1名陪练选手都成了好战友,好伙伴。我们从不各自为战,只想一起齐头并进,共同备赛的过程也堪称苦中作乐。疑难复杂的问题不定期召开流动“联席会”,精通刑事诉讼法的伙伴日常上演“小课堂”,备考室的灯光总是早亮晚熄,微信群闪烁的红点又是新的资料分享。我们年龄各异经验不同,有的需要克服路途遥远和家庭的压力,有的因为办案经验不足而苦恼,但共同的目标令大家凝聚在一起。当我在备考瓶颈期想要退缩时,是战友们用自己的奋斗故事告诉我: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这种并肩作战的情谊,让艰苦的备赛时光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后盾如山,托举梦想展翅高飞
刑检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备赛之路从不是孤军奋战。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复习时,部门的同事们主动分担了手中的案件,领导们亲自协调解决我们的后顾之忧。单位为我们准备了最全面的备考资料,精心拍摄宣传短片展现备赛风采,领队全程陪同参赛给予贴心照顾。记得比赛前一天,检察长亲自召开践行会,勉励我们道,“放下包袱,享受过程,你们都是丹东检察的骄傲!”这份来自集体的全方位保障,像温暖的阳光穿透备考的阴霾,让我们能够轻装上阵,在赛场上尽情绽放。
站在领奖台上回望来时路,我深刻体会到:个人的成长永远离不开团队的托举。这份荣誉,是“忠诚、情怀、至臻、责任、传承”丹东检察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榜样引领、师者教导、战友互助、集体保障共同结出的硕果。它让我明白,公诉人的舞台不仅在法庭上,更在一代代检察人的精神传承中。
未来已来,征途漫漫。作为新时代的检察青年,我将以此次获奖为新的起点,把赛场上的拼搏精神融入日常办案,把备赛中的所学所悟转化为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继续追光、成为光、散发光,让青春在检察事业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