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怀着热爱与责任踏上了援疆之路。这段经历不仅是一次工作上的挑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检察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援疆的地方是著名的“老风口”、西北边陲小县——托里县,当地的气候特征、民族文化和生活节奏都与东北有所不同。我深知只有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法律需求,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托里县检察院案多人少的问题较为突出,干警往往都要“一人多岗”,工作节奏紧张,院领导们在节假日仍要坚守岗位,承担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等任务,受特殊地理环境影响还要经常长途跋涉,工作强度远超其他地区。
托里县检察院承办公益诉讼案件的仅有一人,致使案件办理滞后,成了院里的弱项短板工作。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和另一名援疆检察官迅速进入角色,我们常常驱车辗转于相距数百公里的七个乡(镇)和多个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以走访了解、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深挖案件线索。托里县生态脆弱、民族多元,公益诉讼案件兼具特殊性与复杂性。我们着重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古墓葬保护等领域入手,跟当地的检察官协力办案,努力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援疆期间最触动我的,是当地群众对法治的渴望。当时托里县检察院常态化开展驻村工作,我深入当地的一个村子开展矛盾调解和法律咨询工作,近距离接触少数民族群众。刚开始时,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不同,我有些忐忑,但是很快就消除了隔阂,群众们很高兴有检察官帮助他们解决纠纷,普及法律知识,让我切实体会到检察官是法治精神的传播者,我们给村子带去了现代法治理念,这种理念的传播或许比具体案件的影响更为深远。
援疆的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检察事业的真正价值在于服务人民。我们带过去的不仅是办案经验,更是法治信仰,而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工作能力,更是人生境界。今后,我将继续发扬援疆精神,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传递法治温度。而我也知道,在天山脚下有一群在为同样的目标而努力的战友。